护航金融改革创新 北京金融法院亮出“成绩单”
本报记者 马梅若
2020年12月30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强调,“北京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要高起点高标准设立金融法院”。2021年3月18日,北京金融法院承载着这样的期待和使命正式成立。
这也是继2018年上海金融法院成立之后,国内第二家审理金融案件的专门法院。《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北京金融法院专门管辖北京市应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金融民商事案件和涉金融行政案件。其中,对“一行两会一局”等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以及其他国务院组成部门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因履行金融监管职责作出的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第一审涉金融行政案件也由该院受理。
时隔5个月,北京金融法院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面对花样迭出的金融创新,如何通过司法服务保障其有序发展?
对此,北京金融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蔡慧永表示:“北京金融法院成立以来,在推进金融审判体制机制改革、支持金融服务领域改革创新、服务金融重点领域创新发展、强化专业审判能力建设以及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创新。”
加大疑难复杂新型案件研究助力提升金融治理水平
立案1343件,其中一审案件867件,二审案件327件;标的额超亿元的案件189件,标的额最高的一起案件达到88亿元——这组数字是截至8月5日北京金融法院的工作成绩单。
这些案件中,不少案件直接关系金融秩序规范和金融风险防范,有些案件涉及到一些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并无先例可循。
“受理的民商事案件类型多集中在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融资租赁合同纠纷等案由。”北京金融法院审判第一庭负责人丁宇翔介绍,该院受理的“1号案”——“蓝石资产与兴业银行等”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就涉及多重嵌套法律关系的分解和认定,是新证券法实施以来全国首例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
在另一案件中,香港某证券公司诉境内投资者证券纠纷案,是较为少见的境外券商起诉境内投资者的案件,涉及新型融券交易合法性、合规性的认定问题。
“针对新类型、疑难复杂案件占比较高且数量逐渐攀升的特点,北京金融法院深化研究,组织召开法官会议、专家论证会,全力保障案件公正、高效审理。”蔡慧永表示,该院立足受理的金融行政案件特点,充分发挥集中管辖优势,切实加大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力度,促进监督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行使职权,确保金融监管规定、交易规则、交易惯例等得到充分尊重。
除了加强研究,北京金融法院还与众多机构和业内人士合作,通过成立顾问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进一步提升金融审判的专业性和公信力。记者了解到,在上述“1号案”庭审过程中,该院就从具有金融专业背景的人民陪审员中随机抽取4人,与本院法官组成7人合议庭审理“1号案”,充分发挥了金融专家在新类型、重大疑难复杂金融案件审判中的作用。
北京金融法院成立以来,一系列合作机制已经初具雏形。据介绍,该院已与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金融管理部门初步达成合作意向,通过定期组织联席会议等形式,探索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共同研究金融领域法治建设、重大金融风险处置等问题,形成金融风险防控合力,切实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在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方面,该院聘任北京金融法院首批顾问委员、专家咨询委员,建立起北京金融法院“专家智库”。
“我们与北京大学法学院建立协同共建战略合作关系,在数据信息、案例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开展共建合作,推动金融法治理论与金融审判实务融合发展。”蔡慧永表示,该院还成立了“大数据分析研究小组”,设银行、保险、证券、金融衍生品等六个研究团队,通过数据汇集、系统分析和深入研判,为加强金融风险预警、提升金融治理水平提供决策辅助。
科技成色足聚焦前沿领域司法需求
“北京金融法院设立的意义不仅在于将上海金融法院的模式及经验进行复制推广。”汉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权威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实际上,强调区域优势和特色,正是北京金融法院需要探索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各界对其充满期待的原因之一。
北京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和金融政策调控中枢,也是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和众多国际金融机构中国区总部所在地。“我们将充分发挥‘连接点’优势,以‘法’为纽带,以‘治’为目标,以‘协同’为手段,在北京金融法院的平台上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汇聚合力,提高金融法治保障和治理能力。”蔡慧永说。
直面前沿领域、改革创新挑战,正是北京金融法院的重要使命。从该院出台的《关于为北京“两区”建设中金融领域改革创新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若干举措》可以看出,北京金融法院聚焦新型权益保护,助力解决“疑难杂症”。例如,聚焦金融科技创新,提出加强对金融领域法定数字货币、网络虚拟财产、数据等新型权益的保护,保障金融科技创新在法治轨道上稳妥开展;聚焦金融业双向开放,提出加大对中外各类金融机构合规经营活动的司法保护力度,组建涉外金融案件专业审判团队,公正高效审理涉外金融纠纷。
要实现上述目标,除了增强金融领域的专业度,北京金融法院还借助新技术优化“智慧大脑”。《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院设有大数据中心、电子卷宗生成中心、全国首个5G专业化审判法庭等。其中,大数据中心相当于北京金融法院的“智慧大脑”。
“大数据中心在法院内部是信息管理和指挥调度平台,对外是与各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专业数据研究机构进行互连互通的数据协同平台。”北京金融法院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整合司法审判数据和金融监管数据、金融机构的管理数据,实现金融法院与监管机构对金融风险的联动预警,可以为立法、司法和金融监管的决策优化提供辅助支持。
据介绍,大数据中心还可实时显示北京金信网银公司的“北京冒烟指数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冒烟指数”可通过多项数据,综合分析计算监控对象非法集资风险,帮助法官全面了解涉案企业全面信息并提供风险预警。“我们初步实现了北京冒烟指数监测系统和审判系统的对接共享。”上述负责人介绍,冒烟指数是纳入监管系统的企业综合风险的量化等级,超过40即纳入监管关注范围,超过80将成为重点监管对象。高风险企业如果涉诉,会在法官的办案系统中自动进行风险提示,帮助法官研判风险。
现代科技在司法领域的深度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完善审理案件,推动群众办事便利化。除了大数据中心,该院启用的全国首家5G融法庭、全市首家数字融合法庭,可帮助当事人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实现线上、线下诉讼场景的融合,极大节省了当事人参与诉讼的成本。此外,该院还全面推进全流程无纸化办公办案,可实现一键扫描、一键上诉、一键归档,当事人无需再提交纸质材料。截至目前,网上立案率82.13%,电子送达覆盖率85.02%,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互联网+司法’的模式不仅便民利民,大大减轻了传统司法存在的‘诉累’问题,而且随着司法科技成果的不断成熟以及在司法领域的进一步深度应用,智慧法院建设将在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中得到全面推进,并将为全球包括在线诉讼在内的司法现代化转型提供中国经验。”陕西省律师协会副会长、北京金诚同达(西安)律师事务所主任方燕如是评价。
责任编辑:李桐
原标题:护航金融改革创新北京金融法院亮出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