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遭扩张困境已有大行存续规模缩水

2021-08-03 10:08:23  阅读:85942 来源:券商中国

  原标题:独家 | 银行理财遭扩张困境,已有大行存续规模缩水,与公募基金“安全距离”正在缩小

  总行一边压(预期收益型老产品),子公司一边发(符合新规的净值型产品),大家一起维持着全行理财规模的体面——这是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和理财子一直在做的事情。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进入5个月倒计时,除了极个别获监管许可的个案可以争取延长处置外,银行总行层面正在将不合规的存量产品加速整改和压降。于是一个微妙的情况出现了——记者独家获取的数据显示,因为总行压的比理财子发的快,三大行(集团口径)6月末的理财存续余额,较年初出现了下降。

  虽然行业整体数据尚未公布,但这一现象极具信号意义:三大行规模的缩水,意味着一季度就已小幅萎缩的银行理财,在二季度增速放缓甚至继续缩水。这造成的结果是:公募基金与银行理财的管理规模差距减小,如果公募基金继续延续着此前咄咄逼人的增幅,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极有可能逼平甚至反超银行理财。

  毕竟,三大行本身具有头部效应,管理规模排名前列。加上现金管理新规对拳头产品的规模制约,银行理财维系着第一大资管子行业的荣光,并不轻松。

  增速放缓甚至萎缩成阶段新常态

  虽然各种官方的报告用“平稳”、“稳健”来定调银行理财,但其实它的存续余额在今年前3个月是负增长的。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理财市场规模为25.03万亿元,比2020年末的25.86万亿元减少了8300亿元。

  同一时点(既一季度末),是整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关键节点。银保监会人士的官方表态是:各家银行都已建立了统一领导机制,锁定了整改底数,建立了台账,明确了处置方案。整改情况符合预期,到今年一季度末,整改进度过半。

  当然,在一季度末,银行理财依旧是中国资管市场里最大的子行业,高于同期的公募基金的21.56万亿、 私募基金的17.73万亿和信托的20.38万亿元。

  但随着存量理财业务整改继续提速,情况很可能继续起变化。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增至23.03万亿元,只比一季度末的银行理财余额相差两万亿。银行理财6月末时点规模数据尚未公布,但预期是确定的:往好的想,银行理财止跌回升,保住了对公募基金两万亿的小幅安全距离;但更大的概率是银行理财存续规模在二季度继续缩水,跟公募基金的差距继续缩小。

  也就是说,无论哪种情况,银行理财规模轻松碾压公募基金的光景已一去难返,它艰难维系着第一大资管子行业微弱的荣光。随着居民财富权益配置倾向的进一步加剧,银行理财很有可能被公募基金逼平甚至反超。

  这当然值得银行理财行业重视,但又不必过度忧虑。因为对银行理财来说,这是在打破嵌套、减少错配、去除资金池的净值化转型期必经的阵痛。巅峰时期5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一去不复返,银行理财面对着势头凶猛的竞争者、更严格的运作要求,要习惯更低速的扩张、换取更稳健的构成。

  还有迹象能够证明银行理财规模或在缩水。记者独家获知:有三家国有大行集团口径(既含理财子)的理财余额已较年初减少;另外两家和招行则保持着正增幅,但增速也已较上年同期放缓。这一切都将在半年报里得到印证。

  具体来看,规模缩水的三家大行,都是因为母行管理存续余额减少。以集团口径计,三家大行余额较去年末减少14%-17%不等,余额共计减少约1.12万亿元;管理规模正增长的两家大行和招行,增长0.6%-8%不等,增长2500亿元。

  总之,就是银行理财子公司维持着管理规模正增长,一直在发(净值型产品);但总行在加速处置存量业务,一直在压(预期收益型产品)。

  “为什么会瘦呢?” “因为掉的肉比长的肉多”。

  最后5个月,“母重子轻”亟待反转

  距离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进入5个月倒计时,这意味着各总行资管部要加快存量整改并加速向理财子公司迁移产品。一季度末,银行和理财子的管理规模还大概呈7:3的结构,典型的“母重子轻”。

  过渡期市场上的理财产品有三类:

  第一类是理财子自主发行的新规产品;

  第二类是新规颁布后,母行发行和管理的新规产品;

  第三类是由母行运作的预期收益型老产品。市场上经常说的“迁移”或“移交”,其实是母行将第二类产品移交至子公司管理,理财子公司不做二次整改。只有新规产品才能被注入,这是为了隔离风险,保证理财子公司洁净起步。

  基于全行整体战略规划、资管板块资源平衡、理财子内部定位等多方面因素,母行向理财子迁徙产品的步调不一,各家理财子获得的母行资源禀赋、先天红利也各不同。不是每家理财子一成立就能全量或大批量承接来自母行存量优质资产和产品,这也造就了银行财报里理财子规模与利润巨大的悬殊。

  大多数银行向理财子移交产品的进展都比较缓慢。这一点两个时点的官方数据足以证明:2020年末的时候,银行理财子管理产品存续规模6.67万亿元,占整体银行理财的25.8%。三个月后(也就是今年3月末),理财子公司存续产品规模7.61万亿元,占银行理财整体规模的比重也才上升至30.4%。

  也就是说,在过渡期还剩下9个月,即理财子公司法人化正式开启已整整一年半的时候,总行手里还管着约七成的存续产品规模。如果按照此速度迁徙产品,过渡期结束时想达标简直是痴人说梦。加快整改、加速移交,成了各家行的当务之急。

  又三个月过去(即今年6月末),管理规模处于前列的几家银行都已经有了不错的进展。

  券商中国记者独家获取了6家头部理财子的数据,并测算出它们各自的管理规模占比。银行理财行业呈现集中度高的特点,此6家银行(集团口径)占据了银行理财接近50%的份额(约11.15万亿)。6家母行迁徙进度过半,6家理财子在全行的管理规模占比处在50%-70%区间:最低的为建信理财和工银理财,两家理财子管理规模占比都只略高于50%;最高为交银理财,管理规模占比接近70%。

  这就是为什么在过渡期内,“自主发行规模”应该被着重强调的原因。因为从全行角度出发,要在母行移交产品速度不快、且同时规模缩减(老产品压降的原因)的前提下,要让全行的理财规模降幅不大甚至正增长,只能依靠理财子自主发行产品。

  记者获知,目前自主发行比例最高的两家理财子公司,是交银理财和建信理财。两家比例分别为高达87%和76%,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两家理财子的资产拓展、资产配置、产品发行的市场化能力。

  规模受限、收益降低,现金理财难撑大局

  虽然设置了延至2022年年底的过渡期,但现金管理类理财新规已低调发威。现金管理产品,估计很难再支撑全行理财规模的快速扩张了。

  因便捷性和收益性价比,现金管理产品近三年规模翻了近两番。截至今年3月末,现金管理类理财存续规模为7.34万亿元,占整体理财余额(25.03万亿)的比例高达29.32%。拉长区间纵向来看,这一比例在2018年还只有10.7%。

  进入独立法人化时代,理财子公司在成立的初级阶段,运作模式不可能一下子颠覆传统做法。所以目前绝大多数理财子的产品结构,都显现出了现金管理类产品占半壁江山、固收类产品超九成、债券资产配置占大头、非标与权益投资占比较低的特点。

  基于总行整体零售客群风险偏好较低的原因,现金管理类理财在多家理财子的产品占比,只高难低。而现在,两道核心束缚限制了其规模上限:一是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核算的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月末资产净值,合计不得超过其全部理财产品月末资产净值的30%;二是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核算的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月末资产净值,合计不得超过其风险准备金月末余额的200倍。

  “好几家(理财子)都是大幅超标的,都需要压降。但不是说马上就叫停新增了,我们最近还按排期新发了一只。在过渡期剩下的时间内,我们会有整体的压降和整改安排。这涉及到一些资产估值方法的调整,还有投资范围、杠杆水平、组合久期、集中度的整改。”一名大行理财子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一个问题现在已经被提上统筹日程:谁来填补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缩水后,让出的低风险、高流动性产品需求空间?

  券商中国记者咨询了两家银行理财子,它们的共性做法是把客户往短期封闭、定开、最低持有期产品引导,做大这些产品规模。底层资产部分配置成本法估值的信用债、交易所非公开发行公司债、PPN( 银行间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ABS(资产支持证券)、银行二级资本债等资产,以及一些短久期的市值法资产,以保证净值处于稳定区间。

  伴随着规模的萎缩,现金管理面临的另一个棘手问题,是收益。现金新规的出台,可预见性地会让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收益走低。

  以前,现金管理类产品通过信用下沉和拉长久期持有的主体评级低于AA+、剩余期限大于397天的债券,都是收益较高的资产。新规使得现金产品不能再大量配置信用下沉债券、私募债、二级资本债,不能新配永续债,那么现金类产品长期高出货币基金的几十个BP的优势,将荡然无存。

  更重要的是,有大行理财子投资经理从债券市场稳定的角度指出:按新规要求,现金产品将通过二级市场卖出的方式处置资产,这相当于明确地给予市场其他机构做空现有持仓债券估值的信号。

  另一家股份行理财子人士也提出了区别于市场主流看法的犀利观点。他援引数据分析称: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行业的总资产管理规模达22.11万亿元,货币基金的存续规模是9.1万元。也就是说,货币基金在公募基金资产规模占比达到41.16%。“我们(现金管理)的占比还不到30%,而且主要配置支持实体经济的债券,要被压降;货币基金的大部分资金都不投向实体经济,却可以理所当然维持着比我们高得多的规模。更别说要求我们评级、期限、比例跟货币基金一条起跑线,但在税收减免的环节没做到一视同仁。我真的觉得银行理财挺难的。”该人士直言。

  “银行理财跟公募基金,面对的主客群也不一样。虽然我们要学习公募基金的投研能力,但我们核心能力是要提供客户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收益回报,所以底层资产和建立在底层资产的投资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而且我们不可能像基金公司那样,基民不赚钱,基金赚钱。”另一位银行理财对记者说。

  冲刺期开启,银行理财棘手难题还不少

  倒数5个月,监管出台的一些“打补丁”式的资管新规配套细则,也倒逼着银行理财空出手脚,解决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

  比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理财销售新规,它禁止理财公司(包括总行和理财子)使用未说明选择原因、测算依据或计算方法的业绩比较基准;禁止单独或突出使用绝对数值、区间数值展示业绩比较基准。所以,银行理财销售部门得火速联手总行个金部,将App在售的理财产品全部增加业绩基准测算依据说明。

  然而这只是理财子要做的繁杂事务中的一个。银行理财销售新规厘清了理财子和代销机构,以及投资者等各方的关系和责任,还对理财销售渠道、销售流程、产品的适配性、业绩展示、广告宣传、消费者保护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定。这一纸文件落到实操层面,是理财子要将此前在母行运行了十几年的、比较粗放的销售机制,全部精细化打磨,几乎相当于重构一套销售业务基础设施。

  “原来由银行发行的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很少进行大规模的营销宣传,销售行为也较简单,投资者大多只关心三个问题:保不保本?多长期限?收益多少?但净值型产品类型更加丰富,产品结构更加复杂,产品业绩展示方式更加专业、净值波动、估值变化都对理财销售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我观察,现在各家理财子公司无论在理财产品的广告设计、营销宣传、渠道建设、理财销售界面、数字化精准营销等方面都较以前有了极大的提升。”建信理财协同发展总监杨龙在2021第十五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会暨资产管理高层论坛上表示。他的观点简单直接——“理财销售正变得前所未有地专业”。

  而这个评价的后面,记者了解到,是建信理财在销售新规出炉后,迅速对产品销售文本进行重检,确保新发行产品及存量开放式产品的后续销售满足监管要求;对公司制度进行重检,根据监管要求对相关制度、办法进行更新修订;对代理销售合作机构进行重检,明确代理销售合作机构的准入管理,持续开展规范性评估;对公司系统进行重检,满足监管对交易记录、合作机构对账、数据保存等系列要求。

  建信理财的做法是28家理财子(截至7月末已批筹的理财子,含4家外资控股)的缩影。事实上全行业都在负重前行,是为了过渡期结束后的轻装上阵。“重”,毫无疑问指的是存量待整改理财业务。与此同时,银行理财又必须加快打造更规范的业务运作基础设施、更敏捷响应的产品研发机制、更深层主动的投研体系……

  这些内功的修炼,决定了脱离母行红利后理财子是否能搭建丰富的产品线来留客,以及在面对来势汹汹的公募基金是否有足够的竞争优势留客。规模的起伏只是一时,强健的筋骨才是关键。

  银行理财,开启全力冲刺5个月。

责任编辑:潘翘楚

原标题:银行理财遭扩张困境已有大行存续规模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