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聚焦“加快绿色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人民政协新实践)
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千亩有机旱作小麦喜获丰收。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的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果农用摩托车装运荔枝。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的村庄与生态循环种养基地相映成画。
绿色是农业的本色,农业的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粮食生产了,要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日前,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11位委员围绕“加快绿色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主题谋良策、出实招。大家认为,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在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国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基本确立,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得到保障,但也要看到,农业绿色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与安全的矛盾依然突出,实现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转变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推进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
化肥和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其科学施用不仅能提升农业效益,也能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十三五”期间,我国农药减量增效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有毒物质污染土壤等现象仍然存在。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程永波通过调研发现,在一些地方,无证经营、制售假劣农药和禁限用高毒农药的行为依然存在,农药经营市场监管漏洞较大;还有的地方施药技术水平整体偏低,农药使用飘失浪费严重。“建议打造省市县互联互通的农药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健全购销存电子台账和销售实名制度,实现全品类农药经营可追溯监管;启动实施规模经营主体和植保服务组织纳入网络监管行动,落实生产台账制度,细化农药使用信息,确保用药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加快传统施药器械升级换代,示范推广低容量和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切实推进农药的减量增效。”程永波说。
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除了会影响农产品的品质,还会造成农业面源污染,进而影响人居环境。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武建议,农业主管部门要深入了解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科学防治知识普及,加强肥料和农药高效施用技术培训,提高农药化肥的使用效率。他建议:“要进一步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执法监管水平,加强区域、流域农业面源监测与评价体系建设。探索形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奖惩机制、监管机制,尽快建立监管信息化管理平台。”
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不仅要管住农药,还要有放心的土壤。长期以来,由于固体废弃物处理不当,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使用过量,农业用地出现了地力退化、土壤板结、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刘昕认为,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地膜残留污染迫在眉睫。
“我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程度和类型复杂,建议加快建立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的国家标准体系。同时加快研发生物可降解地膜,提高可降解地膜的韧性、拉伸强度等力学性能,从而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顺利实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刘昕说。
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实现优质优价
中国物种资源丰富,农产品种类多、数量大,加快绿色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肉类食品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乔晓玲长期与食品打交道,她发现,我国肉类行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企业较少,生产经营的标准体系也不尽完善,容易出现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无法实现优质优价。乔晓玲建议,应及时梳理整合现有标准,完善指标体系,健全质量安全、营养品质、分等分级以及绿色发展等方面的标准,推进实施对标生产;加大对肉类生产标准化的投入支持力度,支持农业部门开展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标准化示范区和现代化产业园区创建工作,推进肉类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试点,实现标准立项、制定、实施到跟踪评估一体化推进;发展“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模式,把标准化嵌入全产业链各环节的作业流程当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认真研究了我国水产品的安全隐患。他认为,近年来,威胁我国水产品安全的主污染源有两种:一是重金属、抗生素、甲醛等化学污染,二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污染。“水产品对于我们保证食物安全与供给非常重要,应制定国家水产品的产量目标,划定水产养殖水面红线,具体规划养殖区、限养区、禁养区和养殖容量。加强水产养殖环境、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立法,加大执法力度。建立水产品安全监测的市场化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优质、高效、公平的第三方检测服务。”麦康森说。
探索出科学的绿色生产方式,如何才能激发农民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主动性?如何才能让放心菜从菜地走上餐桌?这些成为委员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座谈会前,全国政协常委、天津市政协副主席齐成喜调研了天津市武清区大梁镇设施黄瓜生产情况,他发现,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范围较小,农民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意识薄弱。“建议出台支持优质蔬菜(包括绿色和有机蔬菜)种植的补贴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改进生产设施,加大对农民优质品牌的宣传,提高种植优质蔬菜的效益,利用市场手段让农民自己愿意种植优质农产品。”齐成喜说。
在城市,绝大多数农产品均需经过批发市场流入千家万户,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党组成员宋建朝认为,把好入市关口很重要:“建议相关部门将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作为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凭证,将合格证制度由单纯承诺制改为承诺制与证明制并存,切实把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入口。”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绿色认证、监管、服务全产业链的管控体系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文件,明确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余欣荣对此文件印象深刻:“4年来,在《意见》的推动下,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在一些地方,农业绿色发展‘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还比较普遍。”他建议,出台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专项支持政策,支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开展先行先试,包括绿色技术创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固定观测试验站建设、农业绿色补贴制度、农业农村碳排放核算交易等,积累经验,以利于面上推广。并将农业绿色发展的突出问题列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内容,将各地农业绿色发展评价结果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乡村振兴实绩考核。
“农业绿色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科技进步,中国植物科学水平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有能力支撑我国的农业稳步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原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表示,大量的案例已经证明,通过分子设计等前沿科技手段能够加快实现少打农药、少施化肥等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种康呼吁:“要持续重视农业生物基础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全国性协作网络,同时制定政策鼓励发展绿色种源,引导企业育种协同创新,加速绿色成果推广。”
好的农产品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全国政协委员、沈阳农业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建议,培育绿色生产投入品供应、生产管理、产后处理和市场营销等完整规范的产业链,建设好金融、信息、技术、生产和采后完整的绿色生产服务体系;构建绿色认证、监管、服务全产业链的管控体系,以村和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为单位,实行产地环境认证和全程生产的有效服务和监管,实施作物绿色生产的网格化服务和监管。
全国政协常委、新疆农业大学校长蒋平安建议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他认为,要大力支持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针对部分地区检测能力不强的现状,他还建议,应落实配套资金,实施财政补贴,为地方各级检测机构添置精密仪器设备,改善检测设施条件,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培育、检测、市场……座谈会上,委员们列出了加快绿色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解决的不少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农业农村部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同志作了协商交流。委员们期待,农产品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王蒙
原标题: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聚焦加快绿色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