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银柿财经
“整个人都懵了,不知该怎么办。”
刚和一家在线教育公司签署三方协议不久,应届生小博(化名)就陷入了毁约风波,和他同批拿到Offer的几十名应届生面临同样的问题。小博告诉银柿财经记者,公司HR给他们的理由都一样——“政策收紧,生源减少”。
2021年的这个暑假,处于监管中的校外教培机构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重磅政策文件落地之前,为了“自救”,“裁员”成了在线教育机构能采取的最快速的应对措施。
然而银柿财经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各大招聘软件上仍能看到教培机构大量招聘信息。截至6月30日,某知名招聘平台显示,好未来(原学而思)在招职位达到2652个,猿辅导、掌门教育、高途教育等知名机构也都放出了大量的招聘岗位。
在裁员与招人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玄机?
面试10分钟,三小时后收到Offer
日前,银柿财经记者尝试在各大教育机构招聘平台上推送简历,应聘讲师岗位。尽管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且无任何教学工作经验,但多家教培机构十分青睐记者“应届毕业生”和“研究生学历”的身份,均向记者抛来面试“橄榄枝”。
其中一家知名教培机构HR添加微信后,得知记者有意向成为高中历史老师后,便向记者传输了一个名为“高中历史面试课件”的文件包,里面详细写明面试需准备的个人信息材料,此外还有一道在面试中会被问到的有关世界近现代史的综述题。尽管题目的专业性很强,但记者很快就在网上搜索到了标准答案。
“对于教培老师而言,专业对口并不重要。”一位刚被裁员的教培人士告诉记者,教培机构不看重专业或经验,教学体系已经标准化,专业的壁垒接近于无,老师发挥的空间并不大。
在接下来的应聘过程里,记者感受到了教培机构用人的迫切程度。
“高中数物化以及地理历史科目真的急缺人!老师不用担心无法胜任,入职后我们会提供上课的教案和课件,也会有岗前培训帮助老师回顾梳理知识。”某知名教培机构HR向记者表示,“教师资格证”“专业”“经验”“毕业院校”都不是入行的硬性条件,平台可提供上岗培训。HR甚至向记者表示,“这次面试不过,2个月后可以再次参加面试。”
7月初的一天,记者通过上述机构线上平台,进入面试等候室,发现已有超60名面试者在此等候。评论区内,不少面试者抱怨从早上就开始排队,到下午1时还未进入面试,也有些人因等待太久而陆续离场。记者试着询问HR还要等待多久,对方一边安抚记者,一边表示该机构“主打1对1路线,师资缺口较大,每天几乎都如此,应聘者少则五六百,多则上千人”。
等待了2小时左右,下午3时记者进入面试环节,因为已提前准备好面试题的答案,记者直接在面试官前念了答案,对方并未提出不妥之处。10分钟左右,整场面试结束了。
下午6时,记者接到入职通知,随后被邀请进入群名为“240期专职高中”的微信工作群,进群时群内有297人,除了几名老员工外,其余都是新入职的员工。截至7月13日,群内人数赠加到351人,每天都有新人进入。
从投简历到通知入职,整个流程只用了两天。
之后,记者开始接受为期两周的包括“自我介绍及包装”“学情了解”等内容在内的密集培训。在课堂上,记者还特别留意到老师展现的教学模板,俗称“话术”,包括如何快速标准化地进行课堂教学等等,从简历到沟通语言都有可供参考的“模板”。
记者就这一面试情况咨询一位资深HR,他说,一般正常的业务面试时间至少要30分钟左右,需要全面的考察应聘者的能力、综合素质等,如果是正规的公司,还会进行第二轮、第三轮面试,并且在经过背调等一系列流程后,才能最终把Offer发到应聘者手中。3小时就发Offer,有可能是这个公司为了抢人,加快了招聘速度。
坚持一年就是“老资格”
既然培训机构在大量招人,为何同时又在大量裁员?
“政策收紧、广告受限,获客量受到影响,一些机构的讲师没有班带了。”一位刚被裁员的教育机构班主任向记者分析,此次的教培机构大裁员主要还是受行业震动影响,“在教培的分工体系里,带课的主讲老师属于服务链的末端,裁员时会首当其冲。”
这名班主任解释说,一位“客人”需要经历两次“转化”:第一次是被前端销售转化为有效客源,参加体验课程;第二次是经过班主任、辅导老师引导,参加正式的系统班。而主讲老师是提供课程讲授服务的人员,如果客源减少,那么主讲老师自然会失去服务对象,面临“被裁”的风险。
裁员或许是偶然的震荡,但大量的招聘、高频率的人员流动却是教培行业一贯的规律。多位教培从业者向记者坦言:“即便没有裁员,这行业也留不住人。”
先后在猿辅导、瓜瓜龙等K12培训机构从业一年多的小喵(化名)告诉记者,她的小组里原本只有4个人,后来增加到20个,半年后全部都走了。“当时离职的时候,大家排成一条队伍办理手续,电脑堆得满地都是。”
在小喵看来,当初很多人进入教培行业,和她一样看重的都是高薪。以她所在的二线城市为例,每月平均工资只有4000元到5000元,但教培机构的应届生月薪能达到8000元以上,做得好的话月薪2万元到3万元也不是问题。
但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能坚持半年到一年时间,基本上算是‘老资格’了,大多数人撑不到两三个月就会走人。”小喵说。
“辅导老师”80%的工作是“卖课”
和小喵一样,小立(化名)也成了逃离者。在线教育的飞速发展,曾让她看到晋升的希望。但坚持7个月后,她毅然离职,原因很简单:对续报率的焦虑。
“在教培机构中,‘辅导老师’这个名称只是一件外衣,实际上还兼着销售角色,懂得如何说服家长续报下一期课程才是关键。”小立回忆起入职第一天的场景,她和几十位新入职的老师一起,培训模拟打电话,学习各种话术,让家长续报课程。
“刚开始觉得可以理解,跟家长进行联系、了解学生情况,催促家长续报,毕竟机构也要盈利的。”但接下来的经历,让小立见到了课堂以外“疯狂”的一面。
每天的工作大致就是从10时开始,一直到23时,小立和同事一天要打40通电话,每小时向组长通报一次续报数据。在公司提供的“话术”培训里,“贫困就去借钱开花呗”被写入教材,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话术。如果有人成功续报出单,小组就会鼓掌欢呼,“恭喜XXX再出一单”。
小立给记者数了数,在职的几个月下来,真正关于授课的工作只占了20%,剩下的80%都是为了续报、出业绩,为增加收入努力。
为何续报如此重要?“机构们目前都没有实现盈利,都在‘烧钱’,一个客人的成本可能要达到3000元到4000元。”小喵告诉记者,为了能从成功报班的家长身上找回成本,机构的老师们就要从家长报课程的第一天起,不断找机会让他们继续报读下一个季度的课程,让家长进入从春季到寒假的报班轮回中,这样机构才有可能盈利。“从添加家长微信就要开始,表面上是了解学习情况,其实就是为了找出弱点,对应后期的续报话术。”
频繁联系家长,最终目的是为了用各种话术说服家长续报课程。续报率高的老师,能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相反,倘若续报率持续低下,就会被限课甚至不排课,没有课就没有收入,许多老师因此离职。
在“以续报率论英雄”的考核机制下,有人被迫离职,也有不少人主动离职。今年6月份,在某教培机构工作的林晓力离职了,她不忍心再疯狂“骚扰”家长,也不忍心再对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说“贷款来续报”。
同样选择离职的还有在一家教培机构担任高中英语老师的胡晶。在职半年间,胡晶目睹了她所在的高中英语班组群里的教师人数变化:从入职时200余人,到她离开时仅剩56人。胡晶离职的原因很简单,就想撕下身上的“卖课”标签。
行业的未来能否“柳暗花明”
听闻教培老师的现状,曾经在教培机构任职的李力感到不可思议,他回忆彼时的工作氛围还很单纯,老师们都专注于教研,并且能凭教学质量挣到高薪。
以前,学生和家长、班主任以及各科老师都在一个群里,学习规划、学生表现以及答疑解惑都只能在群里交流,老师不允许以个人名义加家长和学生的微信。学生的成绩是否提升,是老师能否获得家长信任的唯一衡量标准。“教得好的老师,学生都接不完,根本没时间去做销售。”李力告诉记者。
在教培行业蓬勃发展之前,李力已经“下车”,捡起本科所学的金融专业,从教育行业回到金融行业。一晃三年过去,尽管已经不当老师,但他还和带过的学生保持联系,有的学生出国后,回国时还会约他出来见个面。“教育是细水长流的,急不来。”这是他和学生们达成的共识。
跳槽到小教培机构工作的胡晶如今也很舒心。尽管小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较弱,招生压力也更大,但这家公司有专门的销售人员,胡晶只需要专心上课。在没有销售压力的环境下,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教研。
有人转换新赛道,有人跳到其他机构,有人选择继续读书深造,也有人选择留下……教培行业这艘巨轮还在前行,未来是否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继续留在行业中的林京,暂时还回答不上来。不过随着资本急刹车,广告投放回归理性,虚假宣传、不合规的教培机构等乱象的减少,林京对这份工作的担忧也少了。
就在今年春季,林京等来了一个好消息,他所在的机构迎来大规模调薪:将每小时的课时费从160元涨到200元,续报率不达标也不再倒扣钱。而以往的调薪的方向是降低课时费以及逐年提高续班率考核。这次调薪让林京感到十分欣慰。“希望这种良好的态势能保持下去,引导更多老师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是一份谋生的饭碗。”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接下来要看国家出台怎么样的措施,如果措施是规范整顿培训机构,限制机构逐利,机构将会回归教育本身,不再把精力用在营销上或急于扩大规模,那么教师可投入精力教学。让教育竞赛“刹车”,有利于教培老师回归本身的角色。
责任编辑:李思阳
原标题:教培行业大裁员记者应聘面试10分钟3小时后拿O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