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行一线员工薪酬样本调查:降薪到底降在哪儿?

2017-09-06 13:16:14  阅读:91 来源:新浪财经作者:许慧欣

  21世纪经济报道 21Plus

  2016-04-04 22:36

  在农行西部某省省分行工作的王女士表示,“以前过节发钱,后来变成发卡,现在迅速变成发卫生纸、洗洁精,福利待遇明显下降,各项福利几乎都被砍没了。”

  随着各大银行2015年年报的相继发布,有关银行业薪酬的问题又成为外界的焦点。受到国企领导限薪令的影响,四大国有银行董事长、行长级别的高层领导去年薪酬较2014年近乎“腰斩”。

  但对普通员工而言,降薪的感受并不是那么强烈而明显。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例,梳理四家银行2014年、2015年员工平均薪酬发现,仅从年报中得出的数据看,这两年四大行员工的平均薪酬并未明显变化,未有外界所传的”普遍降薪潮“,甚至包括工行、中行、建行三家银行的平均员工薪酬还略有上升。

  不过,从年报得出的平均工资并不能完全反映员工的真实收入情况,因为同样一家银行,在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薪酬档位都是不一样,证券时报采访了三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四大行的一线工作人员,普遍反映一线薪酬待遇略有下降,但这种下降更多的是反映在单位福利和绩效考核方面,基本工资并无变动。

  从过节发钱到发洗洁精

  在农行西部某省省分行工作的王女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自己从事贵金属理财业务,这两年来工资待遇并没有变化,只是福利待遇逐年下降,“以前过节发钱,后来变成发卡,现在迅速变成发卫生纸、洗洁精,福利待遇明显下降,各项福利几乎都被砍没了。”王女士说。

  据王女士介绍,省分行的薪酬待遇类似于机关单位,基本是拿死工资,但即便如此,薪酬待遇在当地来说仍属中等偏上。至于各地支行的情况,支行普通员工的工资普遍没有省分行普通员工的工资高;但在领导级别方面,同一行政级别的银行领导层,支行领导的薪酬待遇有时就比分行领导高。

  “支行行长和省分行一个科长都属于正科级别,但前者的薪酬待遇远远高于后者,因为支行行长的权限较大,而分行科长没什么权限,几乎就是拿死工资。”王女士说。

  福利待遇降低的不只农行一家,工行山东省一沿海城市的支行员工丁先生表示,这两年薪酬待遇的下降主要体现在福利待遇方面,比如话费补贴、餐费、医疗费等补贴方面。根据工行2015年年报显示,去年员工平均福利费用5.9万元,而2014年这一数据为6.2万元,平均降幅3000元。建行2015年平均员工福利2.3万元,较2014年亦减少3000元。

  激烈考核的“主动”与“被动”调降

  除了福利待遇有降低外,受访对象普遍反映,降薪还反映在绩效考核上。对一线基层银行来说,主要的业务仍是传统的存贷汇,因此,在资产端的信贷风险控制,以及在负债端的存款规模,成为对基层员工主要的考核因素。

  可以想象,在经济下行期,不良资产持续暴露,这对基层银行从业人员(尤其是信贷专员、客户经理等)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业绩考核受影响,导致奖金变少。

  “银行有一套非常细化的考核体系,对信贷业务员来说,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不断冒出的不良资产也使得这些岗位的银行从业人员的薪酬受到影响,这在东南沿海和资源大省等不良’重灾区’更为明显,但这并不属于银行主动降薪,而是从业人员考核不达标引发的降薪。”中行广州市一支行员工陈女士说。

  如果说因信贷风控考核引发的降薪是“被动”降薪,那么对于拉存款规模的奖励则是“主动”降薪。上述丁先生介绍称,去年以来,其所在地区的工行对员工拉存款的奖励政策在降低。“虽然银行对员工还有拉存款的任务要求,但是对拉存款的激励却在减少,员工每拉一百元存款所得的提成在减少,而存款规模关系到几乎所有支行员工的绩效考核,因此对支行一线员工来说,奖金普遍减少。”丁先生说。

  丁先生称,拉存款的奖励政策在降低,并不是因为存贷比监管指标取消后银行没有了拉存款的压力,作为负债的主要来源,存款立行依旧是目前银行重要的经营策略,拉存款需求依旧不减。但银行之所以会调低拉存款的奖励机制,主要还是受利润减少的压力影响,尤其是净息差不断降低。

  根据四大行的业绩数据,去年净息差仍是持续降低,其中,农行的净息差降幅最大,高达26个基点,而四大行高官普遍预计今年银行的净息差降势依然会持续。工行行长易会满就预测,在不考虑利率政策出台的情况下,今年工行净息差预计收窄20个基点。

  不过,受访对象表示,虽然福利待遇和绩效考核有降低,但降幅并不大,并不像外界说的那么夸张,银行一线普通员工的薪酬水平在当地普遍处于中等、中等偏上的水平。

  当然,本文探讨的银行员工的薪酬待遇并不包含劳务派遣员工的情况,这部分员工一般属于劳务公司,并非银行正式员工,因此待遇非常低,去年大行都在缩减劳务派遣员工的数量,其中农行减少超五成,建行则较2014年减少12.21%。

  (来源:中国新闻网、证券时报)

  (编辑:张楠)

  “抢鲜报”内容不属于《21世纪经济报道》版权授权范围。未经特别许可,请勿以任何方式使用。特此声明。